从这件盘子的釉面还可以看出,康熙时期的亮清釉虽然过了三四百年,划痕多如牛毛,但釉面还是光亮如新,紧皮亮釉特征明显(俗称硬亮青)。但盘子整体施釉还是显得比较单薄透明,已经和明代有着很大的区别,以至于盘面拉坯旋纹明显,这也是康熙一朝所常见的特征。
康熙瓷器胎质细腻紧密、手感敦实,上手分量压手。从这只盘子可以明显的看出康熙胎质的特点,首先它的胎质呈现出明显的糯米质感,是那种没有漂白过的米粉所抟捏出来的那种淡牙黄色,其实这正是传统瓷土经过煅烧发出来的一种时代特征。是我们在鉴定康熙瓷器时要普遍掌握的一个特征,这种胎质不仅康熙一朝具有,很多老瓷器其实都有这种普遍性。当然也有很多瓷器的胎质表象有所不同,那是另当别论或者另需掌握的特征。
牵涉到胎质,我们不得不说康熙瓷器的一些工艺特点。这个盘子的挖足是典型的双圈足工艺,但我觉得这样的挖足方式叫“沟槽式圈足”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康熙“沟槽式圈足”足墙外高里低,外足着地、内足悬空,由于在使用过程和承载表面接触,以及内墙烧制过程中的“闷烧”原理,里墙一般火石红都比较明显,外足墙相对火石红比较少见,但胎釉结合部往往都可见牙黄色的火石红。内外足端削切精致,呈典型的泥鳅背形状,康熙早期的一些烧制特征更能表露无遗。
这种挖足方式在康熙的大盘和一些器物上有着很多的运用,我想这不会是窑工的一时性起,内中一定有着科学的道理和经验,我自己的认为还是在烧造过程中,这样的挖足方式更符合当时康熙一朝配合胎质烧制过程中的应力变化,使得更能烧制出符合设计生产者标准的器物而发明的一种修足工艺。“沟槽式圈足”为康熙一朝所特有,其他年代罕见,一直到了晚清仿康熙器物上才能看到,但胎质表现完全不一样了。
再从盘子的绘画角度来认识康熙瓷器的一些特征。首先是花卉的画法,盘子中间的这朵牡丹花,它的绘画表现是具有强烈特征的“犄角牡丹”,也可以叫“分叉牡丹”,这种画法也是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除了晚清仿康熙,其他年代也比较少见,如果有也和康熙牡丹画法有所区别。一般可以看到的康熙花卉图案,多见于这种“犄角牡丹”的组合,也是一个普遍特征。还有这个盘子百花丛中,绘有数只蜜蜂和蜻蜓穿行其中,寥寥数笔的写意,居然描绘出昆虫的可爱和十足的动感,是这只盘子绘画的点睛之笔,平铺式的枯燥折枝花朵居然被这几只昆虫带出了春夏秋冬、活泼灵动,可以看出普通的古代窑工也有着大师级的审美水准。从绘画技法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昆虫的眼睛绘画和康熙瓷器上一种特殊的人物眼睛画法如出一辙,我以前所说的康熙人物画中的“芝麻绿豆眼”,这种潇洒老辣、看似随意二点的笔触,居然有画龙点睛式的神来之笔,这种点睛方法不仅在人物上、昆虫上还可以看到一些驴马的眼睛也有类似的画法,举一反三的笔法达到了惊人的效果,笔触越少而内容越多,大家可以对比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