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右)和上海露香园顾绣博物馆黄翼飞馆长(左)
无锡古称“梁溪”,江南富庶之地
在这块区域内,“无锡”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地区,由于“苏、锡、常”在地域上属于一个区块,所以民风、习俗、审美情趣都基本一致。大家可能都知道“苏绣”,但今天我要来介绍的是一种几近失传的艺术品臻品:“锡绣”。
▲ 《群仙环祝佛寿无量》
我早年在英国拍卖行购进一幅非常漂亮的“绣品”,题材为传统的“佛教”内容。整幅“绣品”丝光柔和、色彩雅致、装裱考究、绣工精细、线条明快、艺术水准极高,是一幅“绣品”中的珍品。此整幅绣品画芯高76CM,宽40CM,周边为凤穿牡丹宋锦镶边,显得高贵典雅!绣品运用各种活泼的针法绣出了一尊“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的宗教人物题材,左上角有一行题字为“群仙环祝佛寿无量”的变体小篆。左下角有二枚绣出来的落款印章,一枚为阴文“王寉之印”的汉印,一枚为阳文“云轩”,类似“流派印”。这幅绣品在我手里藏了很多年,一直没弄懂它的身世。直到最近和上海露香园顾绣博物馆黄翼飞馆长探讨研究后,才把这幅“绣品”搞清楚。这是一幅非常罕见的老“锡绣”作品,由于各种原因,“锡绣”的存世量很少,以至于在写这篇文章时,无法找到更多的相关资料,所以这幅绣品无论是作为收藏研究还是展示欣赏,她的价值都非常高;“锡绣”在明代作为贡品已经享誉四海。
▲绣品落款 “王寉之印” 和 “云轩”
由于“锡绣”都是以画为稿,所以也叫“画绣”(和苏绣的作品有着明显不同),而为这幅“锡绣”提供画稿就是晚清民国无锡大名鼎鼎的画家“王寉”(字云轩),所以这幅“锡绣”也算得上名家名画名绣了。“王云轩”(王寉)1877年—1960年,号“鹤巢”、斋名“无我室”,是无锡近代画坛“三鼎”之一,作品形态各异,无一雷同,著有《鹤巢人物画稿三千法》、《鹤巢画萃》,1948年圆净法师所刊《劝善书籍人鉴》绘像50幅,均出自“王云轩”之手,也是我国“四角号码”字典查法的主要发明人。
王云轩(王寉,中间老者)和弟子们▲
▲无量寿佛细图
根据资料记载,“王云轩”晚年笃信佛教,所有绘画作品都是以“佛教”、“鬼神”题材为主。这幅画上绘画的“无量寿佛”,肃然危坐、长鬓飘逸、庄严宝相、龟鹤遐寿,令观者肃穆恭敬、心安神泰。整幅“绣品”用色是以金丝银线为基调的“素”色为主,这也是体现了民众对于佛的一种敬仰和虔诚。“无量寿佛”置身于竹林之中,茂密挺拔的修竹用深浅丝线绣出阴阳面,立体感十足,而挺拔的修竹从麦冬草中拔地而起,艺术性极强。“麦冬草”一种常绿植物,在南方很多农村地方常常称之为“万年青”,寓意合和、美好,具有梅兰竹菊的共同美德。“无量寿佛”所坐周围有象征长寿的灵芝和寓意强大生命力的盛开花朵兰花而伴,整幅“绣品”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体现了“长寿、健康、安宁”的思想主题,作品体现了人们期盼生活美好、富贵长寿的一种期盼。从绣工来看,整幅“绣品”针法灵活、顺畅细腻、用料精良、装裱高贵典雅,一定是出自名家之手,上海露香园顾绣博物馆黄翼飞馆长对此幅“绣品”的评介是:“是一幅罕见的馆藏级锡绣珍品”。此幅“锡绣”人物开相佛性十足、衣服线条流畅有力、层次感非常强烈、花卉怪石造型古朴而正确,让观者徒增敬畏之意。从“绣品”的针法技艺上来看,它包含了:平绣、条纹绣、点绣、编绣、网绣、纱绣、辅助针法等大类,40余种小类针法,优秀的工艺让“锡绣”具备了平、齐、密、和、光、顺、匀等等优点,“锡绣”具备了江南各种绣法技艺,特别是在晚清民国学习吸收了上海“露香园顾氏绣法技术”的基础上,开创了无锡刺绣更为独特的艺术风格。
寿佛头部细图▲ ▲衣服细图
▲灵芝细图 ▲竹子细图
兰花细图▲ ▲麦冬草细图
根据史记记载,“锡绣”在明代作为贡品而享誉海内。清朝嘉庆、道光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江南著名刺绣艺术家丁佩曾寓居无锡,她在无锡生活其间,身居闺阁,长期从事刺绣创作和研究,并利用“绣余清暇”之时不断总结经验,偶有所悟,即执笔纪录,“积久辄成篇帙”后来她将这些刺绣艺术理论整理成书,于道光元年(1821年)出版发行,这就是我国刺绣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著——《绣谱》。在这部九千余字的著作中,丁佩首次提出了“齐、光、直、匀、薄、顺、密”七字诀,总结了无锡以及所知其他地域刺绣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规律,成为后人研究刺绣的理论基础。
“锡绣”的鼎盛期
“锡绣”的鼎盛期为晚清至民国中期,获得了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等无数的金奖和荣誉,蜚声海内外。其中影响和成就最大的,首推华璂和李佩黻二位。李佩黻与华璂是锡山绣工会锡绣的两大主要流派。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佩黻在丈夫华文川(晚清无锡举人和实业家、知县)的支持下,在无锡创办第一个民办刺绣教育机构——锡山绣工传习会,自任总教习(后改称会长)。1938年,华璂与许频韵合著《刺绣术》一书,是我国刺绣史上的又一本著名的刺绣技法专著,对后世刺绣技法影响深远。
1938年,张华璂与李许频韵合著《刺绣术》▲
王云轩(王寉)与“锡绣”
“锡绣”和其他刺绣有着明显区别,那就是一定以“画”为稿、以“画”入绣,但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画家的画作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走的是一条纯艺术叠加的道路,和以后的“苏绣”实用主义道路有着不同,这也为“锡绣”无法市场化而没落埋下了隐患,“阳春白雪”且价格昂贵的“锡绣”最终无法被大众所接受而走向衰败。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锡山绣工传习会会长李佩黻去世,由“锡绣”名家张应秀接管传习会,价格昂贵的“锡绣”作品深受国外艺术品收藏者的喜好,需要大量的优秀书画作品为模板,这时候无锡著名的书画家“王云轩”是当时“锡绣”主要提供画稿人之一,所以“锡绣”的发展和兴旺和“王云轩”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王云轩”是梁溪羊尖人,他在江苏省立三师,县立乙种工业学校和无锡刺绣学校任教数十年。由于他提供画稿入绣,抗战前期“锡绣”一改以前比较传统保守的“绣风”,使得“锡绣”面貌焕然一新,深受海外和高端消费群体喜爱,当时行内有称“锡绣”实比汀绣、苏绣为优,至此“锡绣”达到其历史新高度。
▲ 王云轩的绘画作品
人类文化宝贵遗产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无锡沦陷,成为了“锡绣”从高峰走向低谷的节点。各个绣工传习所都关停歇业,绣娘无法再进行规模性的生产和创作,终于“锡绣”结束了几百年的辉煌,从此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虽然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无锡工艺美术研究所,“锡绣”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恢复,但终究日薄西山,无法再现辉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由于市场的问题,虽然有几个工艺大师对于“锡绣”进行改革和创新,但再也无法打开“锡绣”的受众面,“锡绣”终于无法挽回颓势而成西山落日,但作为一个可以代表无锡工艺美术成就的“锡绣”,希望当地政府可以不计经济成本,努力保留她作为人类文化宝贵遗产的一颗种子,让世人知道曾今有这么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锡绣”。
明代-顾绣《天王像》▲
清代-乾隆 织绣《无量寿佛图》▲
2022年4月作者写于鹤槎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