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马塞尔.杜尚”之后,人们对于所谓的“艺术”有了更大宽泛的理解,传统的“看的懂”成为“传统”,“看不懂”成为时尚。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终于进入了千人千面、各显神通的时代。艺术家的许多作品,除了色彩斑斓的色块、线条的对比和结合,真正的对于主题内容的解读,作者和观者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很难取得高度一致。让艺术品的内在含义还给了下一阶的收藏者和大众去评判、理解。这种对于具体艺术内涵的理解因人而异的现象是进步了还是带来了更大的困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为一名外行来理解当代艺术,可以凭着源于生活的简单艺术认知来评述这种现象。
当代艺术到底要看得懂还是看不懂?“马塞尔.杜尚”的小便池终于成为了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分水岭,“看得懂”和“看不懂”不再是艺术家所关注的,“自由、随性”成为了许多当代艺术家高举的旗帜。但再高雅的艺术内涵,终究是艺术家们来源于对生活的理解和提炼,艺术绝没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艺术就是你所看到的一切,源于生活、忠实表现生活,无论采取何种艺术表现形式,此理不破。一百年的艺术形态对于传统雕塑和绘画艺术是一个婴儿,成长过程和成人还有不知道的时间里程和再次选择道路,何去何从,可以探讨的题目很多。“华泰艺术”尹安泰先生就是一名实践者、可能也是一名艺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艺术内涵的不确定性可以给创造者更多的施展技法的空间,但会给观者带来了困惑。创造者最终目的是给大众带去附有自己思想理念的艺术品,但大众可能会被不能理解的创新图案所困惑。懂与不懂相互碰撞带来的是艺术家自嗨式的解读,或者小部分人的自我陶醉、形成“皇帝新衣”式的奇怪现象。
作为一名外行的当代艺术欣赏者,一直希望能不能在“懂”与“不懂”间找到平衡。艺术家和欣赏者或许各自可以退后一步,让“传统”作为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桥梁,特别是这次展览的主题“中国表现”,能否创作者试着用中国传统元素来加入作品之中,让更多的外行更容易读懂它们,或许已经有艺术家在做了,期待展览的开幕。
照片前排从左到右:戴恒扬,魏景山,夏葆元,陈丹青。后排左二沈伟(作者本人),左三杜海欧
我是一名比较“中庸”的当代艺术欣赏者,一直在寻找当代艺术“具像”和“抽象”的中间派。或许当代艺术“不伦不类的二面派”可能会被更多的人接受。在当今穿衣吃饭的社会背景下,什么是引领潮流的艺术标杆?或许你可以在“华泰美术馆-中国表现”展览中得到启发和答案。今天的“当代”就是明天的“传统”,预祝“华泰美术馆-中国表现”展览取得成功!
转自 沈伟先生 2020年11月 24号写于鹤槎山房